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三牛平台[注册登录]重点扶持项目
首页-三牛平台[注册登录]重点扶持项目
加入我们

       

广告图片
轮播图
 
 
文章正文
张玉霞:以文物考古优势助力河南文旅强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3-12-27 18:29    文字:【】【】【

  2023年,文化领域有两次重要会议——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和10月7日—8日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我国文化传承发展的历程中,2023年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文化思想。习文化思想不仅是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方向的深邃思考,也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对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问题的当代思考,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创新特征,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七个着力”中的“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和世界呈现,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旅融合发展,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深挖中原文物考古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原特色、凝聚历史文脉、蕴载时代价值的文旅强省发展之路。

  河南省文物考古资源的利用,突出表现在博物馆和大遗址保护两个方面。文物荟萃之地的博物馆立足自身、挖掘潜力、加大文创力度,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饱含科技、大众亲民的文物活化利用之路。大遗址保护深挖文化底蕴、厚植生态,使其生命力和造血功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了增强,极大地推动了文旅融合的发展。

  (一)以河南博物院为首的全省博物馆抓住发展机遇,探寻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文创开发之路,提升馆内藏品的知名度,助推旅游热度

  1.实体文创品种多样、质量上乘。各地博物馆馆藏文物集当地文物之精华,是各地文化的微缩景观,集中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教育价值。各地博物馆充分发挥其馆藏文物的展示、教育、研究功能的同时,推出凝含文韵、极具地域特色的装饰及文房用品,如镇馆之宝仿制品、团扇、保温杯、手提包、书签、服饰、牌匾、丝巾、抱枕、相关书籍及影视光盘等各种文创产品,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既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喜好,又可作为礼品,有效提升了社会效应。如河南博物院专门成立了文创产业领导小组,设立了文创办,加强与文创企业的合作,创意设计的“考古盲盒”迅速“出圈”,甚至出现一盒难求的局面。2021年5月18日,河南博物院当选“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2.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实现陈列展演多元化、动态化、智慧化。长期以来,博物馆陈展形式固化、展品更新换代周期长,往往“倾其所有”却“千展一面”,难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近年来各级博物馆致力于文物和高科技融合,通过AR、VR等技术,多角度诠释文物,打造出了主体鲜明、特色突出、设计新颖的精品展馆,给游客带来立体化、全方位、深层次的观展体验,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参展迎合了游客所诉求的知识、体验及审美需要,刺激了参观欲望。如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的4D动感影院以及各厅循环播放的《地质河南》《西峡恐龙蛋富集之谜》等,使参观者流连忘返。世界记忆名录项目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通过数字化建设、推广,以及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多种手段展示,使其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光彩。河南省博物馆联盟积极组织协调开展各种主题展览,激发各博物馆活力,推动馆藏文物活起来。

  3.丰富宣传展示形式,提高服务水平,扩大受众群体。打破以青少年教育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区分展馆受众层次,除了细化青少年在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教育层次上需求差异外,还为幼儿、少儿、老年人等设立不同的展区,同时在标牌、展板、灯箱、台阶、光线等方面为不同的受众群体做出不同的人性化设计,设立休息、餐饮、母婴室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如河南省博物院设立有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陈列馆以及学术报告厅,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术要求;还设立娱乐厅、餐饮茶座、休息厅等,提升了人文关怀。各地博物馆在咨询服务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启用机器人,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有利契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线上网上开展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有奖竞答等活动,线下开展文化遗产志愿者行动、文物鉴定咨询、华夏古乐公益专场、中原国学讲坛公益讲座、发放宣传纪念品、推出系列文创产品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

  4.“掌中游”“云观博”等“互联网+”的线上、线下观展模式开辟了全新的展馆体验,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疫情影响,人们出行受限,博物馆积极应对新形势,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出了“互联网+”模式,如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掌上博物馆,民众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公众号、手机App等渠道扫描二维码,获得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讲解,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可以3D互动,极大地增强了体验感,提高了博物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范围,增加了博物馆潜在的客流量。公众考古也已经启动,郑国车马坑三号坑的考古发掘全程向公众开放,观众可通过网络访问、短信互动等多种形式参与。

  5.艺术文创异军突起、势头强劲,实现了质的飞跃,加大了文物活化利用力度,提升文化资源品位,点燃了旅游资源新亮点。为了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各地积极挖掘文物内涵,创意设计、数智发力,创作出了具有历史韵味、地域特色的宣传片、短视频,依托各大平台宣传推广,增强了影响力。河南省的“中国乐器文物研究、复原体验与数字化教育传播工程”“互联网+‘一带一路’文明展示项目”“《惊奇博物馆》系列动漫开发”“河南省文博产业三维数字化服务平台”“河洛文化与龙门石窟艺术虚拟现实科技展示”等项目入选“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尤其是极具特色的“唐宫夜宴”“博物馆奇妙夜”“洛神水赋”“神马奇妙夜”等文化盛宴,把文物和艺术有机结合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视觉冲击力,一时风靡全国,极大提升了河南文化软实力。积极参与、配合做好“国家宝藏”等热播节目,丰富“博物馆+”传播形式,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6.文物是历史的浓缩、文化的积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积极主动开展主题展,让“文物”走出去。近二十年来,河南主办或协办各种外展近六十次,其中大多数是考古成果展,有助于彰显中原文化魅力,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如在瑞典举办“洛阳——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大都会”等唐代文明展,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国家美术馆举办“丝路瑰宝展”等,既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又彰显了中原文化的魅力。积极主动响应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建设,立足于新技术、新媒体、新潮流、新趋势,强化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传媒等机构的融合,充分展现河南黄河文化魅力。河南博物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出多项云展览,如“两岸唐三彩交流展”“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等,推出“云谭国宝”直播,多角度、多维度阐释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线下线上展览交相辉映,拓展文物价值宣传渠道,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熏陶魅力,使中原文化源源不断走出去,扩大了中原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二)科学合理地开展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在深度和广度上增强其生命力和造血功能

  1.前置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河南省文物资源丰富,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省有3个项目入围,截至2021年4月,河南省共有49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居全国排行榜首位。2021年9月启动的“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评选出“河南考古百年百大发现”,展示出河南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为切实做好保护与发展共赢,河南省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河南省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南省文明城市测评文物保护负面清单管理办法》等文物保护法,对文物安全管理、利用改革、征集和调查等环节给予具体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法律支持。《郑州市政府关于国有土地开发建设中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的通知》和《郑州市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法规,建立起了国有土地开发建设考古工作前置机制,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土地开发和文物保护的矛盾,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从而为“大遗址”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2.对古城、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等考古遗址进行微改造,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并举,使古城特色和现代文明相辉映,探索和打造高端化的文旅结合模式,创建具有中原历史文化标识性的文化产品,守护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城市文化根脉,推动旅游业发展。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风貌,馆内的遗址实物、沙盘模型、多媒体展示等满足了遗址保护与展示功能的需求,最大化实现遗址保护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获得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郑州市通过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让古遗址活起来,规划建设75项“生态保遗”工程,将遗址文化内涵展示与生态绿化相结合。如郑州商城遗址公园,本着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对城墙防护、内部设施、公园布局等进行微改造,彰显了古城墙的雄伟和商代文化内涵,有效地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充分挖掘并激活古城遗址等传统文化资源,助推经济发展。大遗址公园以遗址文化内涵为特色,通过连片建设,将遗址文化内涵展示与生态环境改善、休闲空间拓展以及城市文脉延续相结合,创造了生态保遗新模式,在实现文物资源密集地区遗址集群化、片区化、生态化系统保护的同时,又增加了城市亮点,实现了考古遗址有效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谐共赢,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完美兼容。

  3.以考古遗址保护为前提和基础,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背景环境,提升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集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特定公共空间。河南省政府制定《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 年)》《河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等方案。人大审议通过《商丘古城保护管理条例》《濮阳市戚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安阳市林州红旗渠保护条例》等地方立法项目。以大遗址为主体,必须以本地域基础文化为内涵,创立现代化特色城市,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拉动经济发展增长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人民的幸福感。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其实施方案和规划方案特别强调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在充分利用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水工遗存、附属设施和相关遗存的同时,对附之于运河的非物质遗产也充分进行发掘利用。

  4.整合文旅资源开展多样主体游、发展特色文旅项目,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提升社会效应。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针对文旅融合提出了众多政策,促进文化与旅游业充分融合。如紧紧抓住弘扬黄河文化、长征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机遇,推动文物考古保护和利用再上新台阶,立足河南本土文化优势,挖掘时代价值,打造事业和产业链条,丰富“河南老家的内涵”,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启动了一系列文旅活动和宣传活动,推出多条文旅线路,举办全球文旅创作大会,实现“一带一路”文旅融合等。郑州整合市内考古遗址群,环嵩山考古带正在推进。洛阳考古旅游平台形成,进一步提升洛阳隋唐古城、汉魏古城等资源利用开发。安阳市加大了甲骨文复刻、青铜器、实验考古等产业开发和扶植。开封丰富运河文化、古都文化、黄河文化等文化内涵。依托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如位于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形成大型文物保护展示园区。

  5.加强考古遗址的科研工作,为文旅携手打造新的融合点,并以科研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团队合作,扩大文化影响力。积极参与指南针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做好相关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继续加强文物保护的对外合作,做好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土遗址保护、金属文物保护、东亚古代冶铁技术等项目的国际合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的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的肯尼亚考古队等国际合作项目成果显著。加强文物保护专业领军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金鼎工程”。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红旗渠和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持续跟进。对全省长征文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评估,将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鏖战独树镇纪念地等作为长征文化线路河南段示范项目。

  河南省的文物考古事业近年来在助推文旅强省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其“有品牌无名牌、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没有实质性改变,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文物活化力度、普及度低。河南考古文物遗存丰富,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现在的文物活化利用,除个别博物馆或大遗址的个别文创产品出圈,且大都集中在文物重器、镇馆之宝上,内涵附加值、文物活化利用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2.文旅文创主体不强,层次不高、体制不优,市场开发不足。艺术衍生品及文创产品市场开发不足。文旅结合带来了文物考古新的发展篇章,市场发展空间广大,但现今文物活化处在初始阶段,相关专业及人才等完整链条欠缺,科技糅合度低,其局限性波及整个产业链。2020年全国评选出的20家旅游集团强榜中,只有河南建业一家成功入围。至于全国128家主板上市旅游企业,河南则全军覆没。

  3.创新创意不足,同质化发展严重。文旅融合新的导向导致各地一窝蜂地上新,但苦于发展经验不足,“本土意识”欠缺,特色发展受限,雷同严重,呈现同质化发展现象。如频繁出圈的博物馆奇妙夜系列,虽然一如既往地让人惊艳,但未免模式有些固化,长此下去,难免会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

  4.受众群体定位高,面向大众不够。考古文物一直是“高雅”达品,很难为普通大众所欣赏,即使现在出现一些广受人民大众所接受喜爱的产品,但终归是小众。相对于广博的文物而言,其群体定位和亲民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商业化娱乐化突出,大拆大建现象时有发生。一味地想吸引眼球,刷存在感,甚至走上商业化、娱乐化之路,如不少地区在考古遗址旁大搞所谓的“文化经济大会”,歌舞厅、杂技、商贸交易等世俗活动活跃,无视文物考古内涵,无法实现以文化人的效果。还有不少遗址为了所谓的政绩效益,违背文旅融合的主旨,无视文物历史价值,缺乏长远眼光,大拆大建以求现实收益。

  文旅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科学合理地对资源进行整合,把文旅文创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从根本上提升其文化附加值,体现文化内涵和创新精神,进行有效传承和弘扬是应时合势之举,也是活跃全局之策。省市各级单位应高度重视,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总体布局并细化具体任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也应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确保本地区大遗址保护、重点文物维修、考古发掘研究、传统村落保护、博物馆发展等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高基调、高质量、高水准,塑造全域旅游主题形象,充分发挥文物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加大涉旅文物单位、文艺院团等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化运作力度,打造旗舰劲旅。文物考古携带的历史文化基因,是地域异化发展的独特标识,也是增加文化内涵的最佳研发点。所以各地必须打破同质化发展桎梏,树立“本土意识”,摸家底,准定位,深挖本地文物考古资源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工程、发展亮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的新动力,刺激民众的旅游热情,让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实现“快进漫游深体验”,领略中原大地不同的文化魅力,创造出最大的文化收益和社会效益。

  (二)全盘规划,重点突出,打造中原文化新平台,实现“高原”与“高峰”同在、“品牌”与“名牌”共存

  文物考古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规划、就业安置、经济发展、水利交通、园林绿化等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实施全省“一盘棋”战略,开展整合化利用、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厚植生态底色,使自然和人文完美融合,进一步提升文物考古的旅游催发力,从而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利用全省各地文物考古资源,制定全域发展规划和各地特色发展方案,最大限度地挖掘本省的文化潜力,突出国际范、中国味、中原韵,提升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坚持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相交融,加快构筑全省重要的文化高地,以特色发展为重点,打造一批含金量高的文旅文创产品,如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原功夫等,打破“有高原无高峰”“有品牌无名牌”的发展瓶颈,提升知名度、亲和度、美誉度。加快中原博物馆群建设发展,打造华夏文明核心区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平台。整合黄河沿线的文旅资源,打造集群发展、高端运营、品质提升的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郑汴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优化全省考古游面貌,科学制定考古游路线,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城乡环境、构建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联通景区、贯通城乡的全域旅游交通网,推动以文促旅发展的速度,扩大区域影响的综合效益。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加大文物考古衍生品和文创产品开发利用,打造独特的中原文化产业链和知名品牌,提升全省及各地的文化吸引力和地区美誉度,从而实现全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发展。

  切实落实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科技资本要主动融入、借势而上,成为文物考古活化的主力军,充分发挥文旅的高渗透性、强融合性、可跨越性等特征,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本体和价值实现双重活化,让文化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乃至成为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利用技术,普及文物考古本体三维动态、全息影像、虚拟触摸,增加趣味性、探索性,实现沉浸式体验消费,同时开拓线上观赏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交叉呼应。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大文创奖励机制,激发创新兴趣,深入研究及阐释文物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哲学思想、价值意蕴、人文精神等,实现传承与活化。整合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规划重点课题,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定期举办中原论坛,实现中原文化系统研究与发展。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提升文创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文物考古的活化率和有效利用率,尽可能地实现全盘活化,为转型发展增加充足底气、灌注勃勃生气。培养专业人才,设立专业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创作,使科技贯通文创资源端、创意研发端、生产销售端,实现全链条文创产业,打造文创新高原、新高峰。实现文物考古活态保养,用科技把厚重的历史和鲜明生动的艺术设计相结合,延续其生命力,使其在新时期继续发挥其真善美的底蕴与魅力,展现其所具有的历史、艺术、文化等价值。加快考古研究成果转化为展示实体的速度,做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精品演艺,推动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协同发力,提升以文化人的实效。

  (四)提升公共饱和度,进一步扩大其受众群体,提高文物考古客体活化率,增加中原文化的惠及度

  打造“知识性”“体验性”“公共性”三合一的文传形式,实现文物考古“曲高”而“和众”“高处也温暖”,从而提升文物考古滋养度,增加文物考古的公众饱和度,民众的考古游意识,提高民众的参与率。要把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纳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畴,提升专业配套及服务人员的素质,构筑文化遗产场景,营造浓厚的文物考古气氛,创造良好条件向社会适度、有序开放,履行其社会公众教育职能。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少林太极文化等优势,把大文旅、大健康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谋划建设全国重要的康养目的地和康养产业集群。创新文物考古资源利用模式,拓展“文物+新思维”,借力“互联网+新动能”,汇聚各方力量利用文物考古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一系列贴近民心、凝聚传统的文旅产品和精品路线,努力让更多文物考古事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使古奥的文物考古走出“深闺”,为群众所熟知,除了增加科技文创魅力,还应拓展宣传渠道,建立手段多样的传播体系。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推进馆藏文物资源整合利用,扩大馆际合作。充分利用电视传媒优势,进一步探索以纪录片、现场直播、新闻拫道、文物专栏等多种节目形式推广普及文物考古知识和文物保护理念,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借鉴市场经验,提升活化力度,创建文化品牌,提高知名度。综合运用“互联网+”模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如AR/VR技术、动漫、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打造优质网红产品,增强其网络化、视频化、网感化,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探索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路径。系统梳理全省文物考古资源,推动文物考古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推进资源共享。拓宽对外交流渠道与形式,巩固对外合作交流成果,推动中原文物中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文化是国家之魂,文物是民族之根,根魂相依、承古惠今。河南省地处中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使河南文物考古遗存丰富,其不仅是中华文明厚重的实物见证,更是华夏文明内涵新生的根源。挖掘文物考古的旅游潜力,充分地展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等,呵护集体记忆,传承文明基因,不仅是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相关推荐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养老”变“享老” 夕阳无限好
  • 张玉霞:以文物考古优势助力河南文旅强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 孩子放学怎么办?宝山这里的“益友小课堂”为双职工家庭排忧解难
  • 中新网湖北 湖北新闻网
  • 青平:是时候让大学回归开放常态了
  • 第六届“一带一路”中部康复高峰论坛暨第八届国际康复设备博览会成功召开
  • 常德市残联:扎实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 不断增进残疾人福祉
  • 最新!2022康复行业报告中国成康复最大需求国产后、运动利好等!
  • 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 社区书画室丰富退休生活
  •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8-2025 首页-三牛平台[注册登录]重点扶持项目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扶贫网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