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三牛平台[注册登录]重点扶持项目
首页-三牛平台[注册登录]重点扶持项目
加入我们

       

广告图片
轮播图
 
 
文章正文
吴为山:以艺通心 沟通世界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5-07-19 16:20    文字:【】【】【

  吴为山雕塑《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立于希腊雅典古市集遗址

  吴为山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立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

  吴为山(右)创作的《天人合一老子》雕塑入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焕发着蓬勃活力,绽放出璀璨光彩。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书画室常务副主任,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吴为山多年来致力于通过艺术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他创作的雕塑作品陈列于世界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广场等。本文是他近期在全国政协书画室举办的书画艺术讲座中的演讲内容,现整理刊发,以飨读者。题目为编者加。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的文化繁荣,正为民族复兴伟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体现在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对外交往的方方面面。文化强国建设步履坚实,从城市到乡村,从网上到网下,从国内到海外,新时代中国文化蓬勃繁荣的密码何在?在世界风云激荡之际,为何中国能够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成为“确定性的绿洲”?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重大挑战,为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

  站立于时代大潮,习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伟力让我们更加充满自信,指引我们感悟时代、担负使命,引领人们读懂中国、融通世界。

  在新时代感召下,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所系和重要体现。实现应有的担当作为,关键在于以习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贵在将理论的学习思考与艺术创作、与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践相结合。

  坚持用习文化思想凝心铸魂,深刻把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特征和核心要义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自强不息、辉光日新,不仅塑造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潮激荡中,习文化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不仅在于植根中国,为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全面指引,也在于胸怀世界,为推动中华文明和世界各国文明共同发展注入精神力量。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这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是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需要,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更肩负着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

  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强化思想引领,站稳中国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练好文化内功,提高传播效能。我认为,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把握。

  一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关键在于价值观的高扬。我们必须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思想资源,只有牢牢把握纲和魂,以丰富、立体、可感的文化艺术为载体进行精心的传播和多维的宣介,才能真正彰显出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世界意义。

  二是充分认识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贯通地学习践行。要把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放入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去领悟其重要价值,放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视野中去开展生动实践,放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格局中去展现精神气象。

  三是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要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做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各民族文化多元激荡互补融合,形成集包容性与统一性于一体的特征;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温润,在新时代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凸显和平性;以吐故纳新的强大生命伟力蓬勃向前而呈现连续性与创新性。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明底色和自信之源,是中华文化感动和影响世界的根本。

  四是深刻认识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成就和阶段特征,深刻把握世界文化的激荡态势和机遇挑战。随着硬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文化软实力正在不断积蓄、提升。我们看到复杂局势和巨大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实际上这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更深远影响提供了历史机遇。

  五是立足文化自信自强,打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习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要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代经典,更需要有展现传承创新和当代精神的时代创造。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讲故事是最好的传播方式,也是让中国文化可亲、可近、可感的最佳途径。讲故事的载体和形式有很多,可以是情境的营造,可以是语言的叙述,可以是形象的刻画,可以是声音的传递可以有声光电的感官冲击,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讲故事的核心是要传递精神,其关键是要产生共情。

  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如各有关机构牵头成立了丝绸之路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推动“中国写意”、中国戏剧等一系列国际展览和演出等传播中华美学精神,生动的中国故事在世界传开。其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是展现国家、民族优秀文化创造力与水准的一面镜子,更是生动记录历史、深情描绘生活、敏锐映射时代变迁,以审美沟通情感的有力载体。下面我就以美术领域开展国际交流情况为例,汇报“讲好中国故事”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经典性。经典性体现在艺术作品本身,也体现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概而言之,就是以经典的典型性、深刻性、超越性彰显出精神的主体性和影响力。

  2018年3月4日,习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我作了《用经典作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汇报,其中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是心相通”“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通过艺术沟通世界,通过经典影响世界”等思考。习总书记关心地询问了我创作的马克思雕像立于德国的有关情况。

  2018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创作的5.5米高的马克思铜像在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尔的西蒙广场揭幕。这尊身着大衣、手拿书籍、迈步前行的马克思铜像,打破了西方社会把马克思神化、丑化或游戏化的思维惯性,还原了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的伟大形象。这件作品,一方面表达了中德人民的友谊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另一方面更是由此向世界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以马克思这尊铜像为载体,喻示着中国成就、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017年10月,巴西将我创作的大型《孔子》铜像立于库里蒂巴市政中心广场,并将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广场的石碑上刻着该市市长赞美孔子的感人的诗歌。因为这位市长认为孔子的思想能够教导他怎样做人,并对他理政有所帮助。

  2012年9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参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时,深受《问道》组雕中的孔子和老子感染,用毛笔写下“上善若水”几个大字,评价这些雕塑作品所蕴含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反映了全人类的灵魂。

  2018年,时任乌拉圭副总统露西亚托波兰斯基在访华期间对雕塑《问道》产生浓厚兴趣,专程到访我的工作室,希望能把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与老子“请到”乌拉圭,“让未来一代听到他们的对线月,乌拉圭总统拉卡列访华期间又当面作邀请,表示对雕塑尽早落户乌拉圭的热情期待。前后经过6年的协调筹备,去年,7.8米高的巨型组雕《问道》永立距离北京近2万公里的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的市中心,穿梭在城市主干道上的人们都会与两位“中国老人”会心目遇。

  去年,我创作的《天人合一老子》雕塑入藏陈列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在这座近200年历史的博物馆中,中国的老子与希腊诸神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比邻而居。

  2025年4月,我创作的《紫气东来老子出关》青铜雕塑在俄罗斯国立工艺美术大学落成揭幕,作为中俄文化年系列活动中的重要成果永立莫斯科。

  中国人生命之像,历经了五千年文明之火的淬炼,无论是泥塑,还是石雕、铸铜悠悠乾坤,漫漫史程,中国人形象的塑造就存在于文化的意象中。

  我始终信奉,中华文化之强劲的伟力那些历史的精英、文化的巨擘,在沧海横流、浴火重生中,终以其精神而自塑成一尊尊不朽之像。这像当立于天地之间,这继往圣之精神当存于生民内心!站立于新时代,我们更当自信:这伟大的中国精神当远播于世界!

  30多年来,我创作的600余件雕塑作品遍布海内外,如今已有69件分布于3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城市广场、学校等。它们以视觉艺术的鲜明性,成为中国哲学、中国智慧的重要符号,以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时效性。把握时效,就是要借特定时机、特定语境让中国故事产生放大效应。

  2015年11月,在中国与新加坡建交25周年之际,我们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梦笔新境纪念中新两国建交25周年美术作品展”,并将孔子问道于老子雕像落成于此。作品体现了只有将问道与传道相结合,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对线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美术馆等以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契机,合作推出“迎冬奥美在逐梦中国美术馆藏体育题材美术作品展”。通过多种媒体渠道传播,引发观众热情关注,跨媒体总触达逾1.14亿人次。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以美为媒弘扬奥运精神的举措致信感谢。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法国国家奥林匹克和体育委员会等共同在巴黎举办“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并发布“从北京到巴黎”精品节目音像制品,成为自北京冬奥会推出《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之后,又一次将奥运与艺术融合传播的积极实践。

  今年6月,在中意建交55周年之际,我创作的雕塑《袁隆平》落成于意大利自然科学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联合意大利文化部等共同举办“从北京到罗马”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人文交流活动暨艺术特展活动,两国艺术珍品共同展出,携手彰显开放包容、多元共存的文明理念。

  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联动性。去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分别为展览题写序言。展览被法国人视为“送给法国的一份大礼”。

  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在地性。所谓在地性,就是要能与当地文化发生联系、产生互动、引起共鸣。

  2019年5月,为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我创作的宽约5米,高约3米的大型青铜浮雕作品《百年丰碑》在法国蒙达尔纪市广场落成。这件作品以“工”字为造型,背面镌刻着法文“勤工俭学100周年”;正面以群像浮雕的方式展现周恩来、、蔡和森、陈毅、等形象意气风发,目光坚定,带着信仰从百年前的列车上走来。

  很有意思的是,这件雕塑其实是先以一件稍小的作品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由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揭幕,当时法国蒙达尔纪市市长看到后非常惊喜,专门邀请我创作一座更大的青铜雕塑安放在蒙达尔纪的“广场”。很多法国人在看到雕塑后非常惊叹:原来这座法国小城曾经培养了这么多大人物。

  2016年,中国美术馆以中国写意为主题在墨西哥博物馆举办大型展览,我们配合展览专门培训了150名墨西哥志愿者。他们穿着中国唐装、用西班牙语在展厅里向世界介绍中国艺术。我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以“雕塑艺术中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为主题作讲座,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当时那位墨西哥翻译曾经在中国留学,是研究老子的专家,所以我们无缝对接,使得全场掌声雷动。这说明文化桥梁的重要性。

  2023年,我创作的哈萨克斯坦草原思想家阿里法拉比雕像在北京语言大学揭幕,雕塑由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向学校赠送,并亲自揭幕。

  2021年11月,我创作的中国古代高僧隐元禅师像落成于日本长崎兴福寺;2022年,《鉴真》像落成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2023年11月,《孙中山》像落成于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安川旧宅。这些也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在地性影响。

  2023年3月,习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系统阐述了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指明人类社会新的合作前景,对于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习总书记在各种重要外交场合已经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无论是引用经典谚语,还是讲述历史典故,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诚心相待,以对话主题表现心与心的交流。

  2021年9月,我创作的《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希腊雅典古市集遗址落成。卫城山脚下,当年苏格拉底经常在此演讲、辩论,如今两位轴心时代的大哲学家终于在此相遇。

  事实证明,要达到“双向奔赴”,关键是要体现互鉴融合,作品既是鲜明的中国表达,又恰当运用西方人熟悉的艺术语言,通过古希腊雕塑的理性精神与中国雕塑的写意哲学,最终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充分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观。

  这组作品中,苏格拉底的形象承袭古希腊雕塑传统中对理性与崇高的追求。孔子形象则包罗万象,以中国雕塑的内敛气质,以象征“德配天地”的崇高仪态,诠释文化使者的谦和与包容。两位智者既独立成章,又在对话中产生张力理性与仁爱、逻辑与包容于此达成深层的精神共鸣,昭示着东西方文明在思想核心层面的深度交融,彰显出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价值与时代意义。

  2020年1月,我创作的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立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达芬奇的形象诠释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结构与精神内蕴的双重追求。把达芬奇塑造为右手上指、长发披肩的姿态,这个灵感既融汇西方造型中的经典形象,三牛平台登录地址也隐喻达芬奇作为科学理性的化身,向未知领域敞开探索的宏伟精神。齐白石的形象则深植于中国传统雕塑精神,以面容清癯、手拄节杖的高度凝练形式,承载写意的文化意蕴。两位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国度与文化的人物遥相呼应,却能够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和审美回响因为真善美的追求是共通的。

  2024年5月,我创作的雕塑《高尔基与鲁迅的对话》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揭幕,高尔基的曾孙和鲁迅之孙同时来到揭幕现场,这体现了文脉的传承。

  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有一句名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2024年,我创作的鲁迅雕像远赴希腊克里特岛,在爱琴海旁与卡赞扎基斯进行对线月,我应邀以“东西方艺术间互动与交融”为主题在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专场讲座,与近百位西班牙各界人士进行交流。

  如何在一两个小时内让西班牙朋友感受到博大厚重的中国文化?我以西班牙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临摹学习中国画家吴昌硕的水墨画为例,来说明中国艺术伟大之所在。当我把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毕加索的一幅水墨作品和吴昌硕的水墨画同时展示出来时,画面惊人的相似,全场一片赞叹,西班牙的观众竖起大拇指说:“中国艺术太棒了!”西班牙观众通过毕加索的博采众长,也看懂了中国艺术的高妙。

  我还向观众展示了齐白石画的和平鸽,巧合的是,齐白石1955年获得国际和平奖奖状的扉页上,正印着毕加索所绘的和平鸽。他们的风格迥异,但都同样承载着人类对和平的祈愿,在艺术与理想的蓝天中比翼翱翔。

  结合这些实践,通过文化艺术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我总的体会是:要把握思想的核心,秉持先进的理念,选取恰当的载体,打通有效的途径。

  把握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深入践行习文化思想,体现中国精神、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审美创造。

  秉持先进的理念,我将这个理念提炼为三个“一”: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珍爱、维护世界和平之魂。

  选取恰当的载体就是:从题材内容上,要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从艺术品位上,要遴选经典、精品,以经典的超越性打通思想与情感的连接。

  打通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变“走出去”,为“请过去”,注重以“更高”“更深”“更广”三个维度把握“走出去”成效。

  所谓“高”,首先指品质高。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更广泛地让世界认知,会受到欢迎,世界会更好地关注,并主动拥抱中国文化。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以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以现代传播方式表达、展示。其次,指高端文化场馆、公共空间、著名大学等。中华文化传播要有尊严,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空间。所谓“深”,指的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文化符号,关键是通过相互交流,找到精神共通点、思想共享点、情感共鸣点,在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加深心灵沟通。所谓“广”,是要充分调动更广大的力量,参与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要注重运用更广泛的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传播手段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新征程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作为,必须坚持以习文化思想为全面指引,更加注重高质量、高水平、高成效,注重战略的引领和机制的强化,注重对内涵的挖掘和细节的把握,注重对成效的研判和评估,注重当时的传播效能,也注重深远的价值影响。

  我们坚信,在习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国文化一定能够走出去,更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文明和世界各国文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推荐
  • 青阳县文化馆:让全民参与 共绘公共文化空间新地标
  • 吴为山:以艺通心 沟通世界
  • 海上艺苑
  • 农家书屋点亮乡村“大世界”
  • 关爱护士就是关爱患者
  • 护士行业危机:2025年护理工作仍面临高压与人手不足
  • 傲世用户注册创新药产业链持续火热港股医疗ETF场内价格创新高60日涨超30%!
  • 医疗ETF(159828)涨超12%创新药政策支持或强化行业支付能力
  • 政校医协同!2025年首期昆明市医疗护理员培训班开班
  • 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开展农村互联网医疗调研
  •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8-2025 首页-三牛平台[注册登录]重点扶持项目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扶贫网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