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健身圈”,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出门后15分钟内,能找到一个或大或小的运动场地,进行体育锻炼。
这样的运动场地,可能是小区里的健身路径,可能是家门口的口袋体育公园,也可能是空间较大的体育公园、一条条健身步道……它们星星点点、见缝插针,嵌入城市的肌理中,构建成覆盖全市、功能多样、举步可就的健身网络。
截至目前,芜湖全域共有体育场地11995个,芜湖市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这得益于芜湖市回应市民关切,近年来围绕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着力打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城市风尚。
3月18日下午,在30万株郁金香绽放的神山公园,万余名游客入园赏花,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一群跑者的身影格外醒目,在公园的环形健身步道上,他们正匀速奔跑着,尽情挥洒汗水。
“现在芜湖城区到处都有健身场地,我们小区里就有健身广场,配置了各种健身器械,出门几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健身场所。”家住城东雍景台的赵先生,从事消防工作,平日里需要保持锻炼的频率。“以前我们都在马路的辅道上跑,车辆多不安全,空气也不好,现在方便了,从家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神山公园,可以安全、舒适地锻炼。”
另一位家住柏庄观邸的青年孙斌每周会打卡神山公园健身步道3到4次,“这里的跑道环公园而建,一圈下来差不多有5公里,跑完一圈1小时左右,正好是一次锻炼的量。”
在弋江桥下,有一处“麻雀虽小、三牛用户注册五脏俱全”的“口袋运动场”,这是弋江区利用城区闲置边角地打造而成。在桥下有限的空间内,布置了小型篮球场、乒乓球台、环形跑道和一组组健身器械,为周边居民健身带来了极大便利。“我平时不太爱运动,现在运动场就在眼前,倒是激起我锻炼的兴趣。”家住附近的俞先生说。
神山公园健身步道、弋江桥下口袋公园……只是芜湖成功打造“15分钟健身圈”的一道缩影。近年来,芜湖市积极落实我省“快乐健身”暖民心行动,重点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公共健身场地,通过对小区、行政村健身点位的维修提升改造,建设体育公园、口袋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项目,加快提升全民健身设施供给水平。
“新建居民小区按照相关标准,要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利用老旧小区改造之机,改善老小区的健身环境;盘活城市空闲土地,‘见缝插针’地在芜小园的建设中,融入体育元素,建成口袋体育公园……”市体育局群体科工作人员介绍道,通过在芜湖市布网布点,精心建设,截至目前,芜湖市共有体育场地11995个,全民健身路径2959个、体育公园5个、口袋体育公园43个、健身道路(含健身步道、自行车骑行道、登山步道等)394条约900余公里。
在城市“健身之网”徐徐铺展的同时,如何让“15分钟健身圈”更有吸引力?这也是推动全民健身向“优”发展的重要一环。
“我们的办法是,组织更为丰富的群众性赛事活动,探索群众体育赛事的便利性、日常性、长期性,为广大群众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从而吸引更多群众加入健身行列,让‘15分钟健身圈’更加惠民、实用。”市体育局群体科工作人员介绍道。
近3年来,芜湖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性赛事活动1500余场次,超过150万名群众参与,先后组织了全国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社区运动会、“六球一舞”四级联赛等群众性赛事活动。与此同时,将芜湖航空马拉松、“中国·皖美山水”骑行赛·芜湖响水涧站等打造成为芜湖市特色赛事。今年,群众性赛事正在陆续开展,涵盖马拉松、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多个项目,真正做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在全市各地、全年四季广泛开展,从而推动“15分钟健身圈”建设走深走实。
全民“健身”向全民“健康”转化,离不开科学的健身指导。目前,芜湖市已建成市本级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并指导各县区建设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开展国民体质检测活动,为群众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
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是引领科学健身的重要力量。通过县市区及市级培训,芜湖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已达1万余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各类志愿活动开展体育健身技能培训超400余场次,服务群众30余万人。
多面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当前芜湖市经常参加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3.1%,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2.1%。
“今年,我们还将计划建设口袋体育公园6个、健身步道57公里,同时开展‘国球进公园、国球进社区’项目18个,在城市社区、公园中配建以乒乓球台等小型设施为重点的健身设施,激发更多市民走进‘15分钟健身圈’,收获健康的身心。”市体育局群体科工作人员说。(记者 康丽 文 陈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