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确诊后的初期一般会有两种选择,要么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要么去大大小小的康复机构进行干预。
两种选择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自闭症儿童能够有快速且更大的进步,但是当选择不同的方式,就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好的一方面是,医院康复科和康复机构的干预都适合自闭症儿童,都能够帮助他们在长期的干预中取得明显的进步,这是很多家长乐于看到的美好结局。
但是,不好的一方面则是,医院康复科的康复往往出现一种弊端,在一堂课“3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在一整套流水线的康复套餐结束后,自闭症儿童却并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在同一套康复训练中,有些轻度的变得更重了,有些并不是自闭症的发育迟缓却最终被“训练”成了自闭症,有些混合的套餐训练,将所有类型的特殊儿童都训练成了同一种流水线上的一模一样的“产品”,往往叫家长苦不堪言。
医嘱单的标准化。康复医生开具的理疗+运动组合,早已从个性化方案异化为医保最优解:低频电、中频电、经颅磁这些医保可报销、操作常态化的项目,成了处方里的常驻嘉宾;而需要治疗师花时间评估、适时调整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也成了“流水线”模式。患者也不知道应不应该,只是觉得“到时间了,该做了”。按部就班,三牛平台登录地址30分钟一换班,然后各自完成交换。
治愈特殊儿童康复的效果怎么样,似乎并不是康复治疗师关心的结果,在医保报销和残联补助的福利加持下,很多钱少或心疼钱的家长只能明知道效果缓慢或者不好,为了不会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只能在医院康复科带孩子康复训练。有些重度的自闭症儿童只是为了能有一个可以报销后的安置场所,不至于普校不接收后每天待在家里耗费时间,虚度光阴。至于康复效果,如果能有进步,那就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进步,那也听天由命无所谓了。
这也就导致了明明很多医院既有专业康复治疗师,又能够申请各种残联补助和医保报销,但是为什么还是会有很多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家长带孩子转到机构去干预的倒挂现象。
从而也催生出了各地知名三甲医院附近挤满了大大小小的康复机构和工作室,“抢夺”了医院的康复名额。
“30分钟魔咒”下,试问,一个特殊孩子刚安抚好情绪进入训练状态,热身训练进行了一半,接下来就要进行持续和有效果的康复训练了,却因为30分钟的康复训练时间到了从而不得不戛然而止,一切似乎都成了走过场的一场有预谋的流水线表演而已。
医院康复治疗师也明白,医院康复科也知道,但是这个魔咒似乎在当下就成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大家看起来都很忙,康复治疗师也想把孩子干预好,也尽心尽力地带孩子上了一节又一节ABA、OT、ST、情景化教学、感统训练等课程,但是最终的效果却并不如外面的机构。
难怪有医院康复治疗师表示,“当理疗单上的项目成了流水线作业,当运动训练的时间被压缩到只剩走过场,我们到底是在做康复,还是在完成KPI?这可能是大部分公立医院康复科的日常,忙碌而又低效!”
一方面是医改的不断变革,一方面是医院康复科的地位同样低下,很容易成为医院的“背锅侠”和效益创收最低最被边缘化的部门,明明每天有很多特殊儿童在康复训练,收入其实也不少,但是康复治疗师的待遇和薪资绩效却又是最低的,又何谈他们有高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孩子付出一切呢?
由此,这也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家长认为干预就是欺骗,无效且漫长的无用功之下,孩子的进步越来越慢,就开始质疑这个行业,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自闭症儿童越来越不相信医院和机构及特教老师,都开始转为家庭干预,但是家庭干预又缺乏专业性和长期的坚持,反过来耽误的只有孩子。
携手国内知名自闭症康复机构和行业专家及特教团队,致力于打造自闭症及特需儿童和特教老师信息资讯服务平台。普及自闭症知识,助力星儿快乐成长。为中国千万星儿家庭提供最实用的自闭症康复知识,政策解读、视频及音频和图书资料精选,培训考证。微信公众号:蜗牛世界观(ID:wnsjg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