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不法商家通过夸大疗效、虚构资质、虚假承诺等手段,针对老年人群体推销高价药品、保健品,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为保护老年消费者健康与财产安全,特发布以下消费提醒与经营告诫:
1.夸大功效误导:宣称产品具有“包治百病”“根治疑难杂症”“替代药物”等疗效,或使用“国家级”“特效”等字眼对产品进行虚假宣传。将普通食品包装为“神药”,或宣称产品具有“药到病除”“7天见效”等不实疗效。如:宣称普通食品、电器、保健品等能治疗高血压、三牛用户注册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虚假宣传。
2.虚假案例诱导:虚构患者案例、伪造专家或医疗机构推荐,利用“康复故事”“学术背书”等虚假形象误导消费者。如:通过手机视频讲解患者治疗效果案例和伪造专家、权威机构认证等诱导信任的虚假宣传。
3.免费噱头陷阱:以免费讲座、体检、礼品为诱饵,通过“亲情关怀”“健康咨询”建立信任后高价推销无效或与宣传功效不符的产品。如:通过赠送小礼品、嘘寒问暖、上门服务、免费体检等方式,获取消费者信任后以虚假宣传诱导购买高价产品。
4.价格欺诈套路:虚构“原价折扣”“会员优惠”等促销手段,诱导老年人预付大额费用或设置不合理退货条件。如:在明码标价上给大折扣或给会员价等消费套路。
1.理性看待产品功效: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宣称“治愈疾病”均属虚假宣传,治疗需遵医嘱。
2.核实产品资质:购买时查看批准文号(药品“国药准字”、保健品“蓝帽子”标志),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验证真伪。
3.拒绝冲动消费:警惕“限时优惠”“预付返现”等话术,购买前与家人沟通确认。
4.警惕亲情营销:免费活动、赠送礼品常为推销铺垫,勿轻信陌生人员“养生建议”。
5.选择正规渠道:通过医院、药店或官方认证电商平台购买,避免流动摊贩、会销场所及不明来源链接。
1.禁止虚假宣传:不得暗示食品、普通商品具有保健或作疗功能,不得利用会议、讲座等形式进行虚假商业宣传。
2.规范标签与广告:保健食品标签需与注册内容一致,不得宣称或暗示疗效;广告需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3.明码标价与质量保障:不得价格欺诈或销售过期产品,严禁掺杂掺假、冒用认证标志等行为。
1.保留证据:留存购买凭证、宣传资料、聊天记录、合同录音等,作为维权依据。
2.及时举报:发现违法行为可拨打12315热线投诉,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查处并曝光。
呼吁社会共治:子女应多关心老人健康需求,帮助甄别信息;经营者需严守法律底线;老年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共同营造安全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