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心理健康已成为公众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围绕今年“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主题,本报特邀市精神病院党支部书记、心理咨询及治疗专家程群,为公众解读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实用守护指南。
程群指出,心理健康并非“没有心理问题”,而是人在成长发展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完好状态,与生理健康共同构成健康的核心。其中,青少年(受学业、人际压力影响)、女性(因生理周期、家庭角色情绪波动大)、老年人(面临机能衰退、社交圈缩小)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需要重点关注。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是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判断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八大普适标准: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理想状态是实现这些维度的平衡。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均属“心理正常”,可通过心理咨询改善;精神疾病则是“心理异常”的生病状态,必须到专业医疗机构接受系统治疗。
1.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心理基础。规律生活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保持每天7~8个小时的睡眠,避免熬夜;饮食均衡,减少高油高糖食物,拒绝酗酒、吸烟解压;坚持适度运动,无论是跑步、瑜伽还是散步,都能促进大脑分泌“快乐递质”,调节情绪。
2.学会情绪管理,做情绪的“主人”。负面情绪并非敌人,压抑逃避才会引发问题。首先接纳情绪的存在,再探寻背后原因。缓解情绪可尝试“三步法”:深呼吸平复生理反应,用冥想、听音乐转移注意力,或向亲友倾诉释放压力,避免用指责、冷战处理情绪。
3.提升心理韧性,提升抗挫折能力。心理韧性是面对困境的“反弹力”。可通过培养积极认知(遇挫折多思考“能学到什么”)、掌握实用技能(时间管理、问题拆解)、搭建支持网络(维系亲友关系、敢于求助)三个方向提升,优质人际支持能大幅降低心理压力。
4.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守护心灵“港湾”。家庭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课堂”。家庭成员间要多尊重差异、多温和沟通(用“我觉得”代替指责)、多陪伴倾听,家长尤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共同活动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性格。
5.关注家人精神状态,及时发现“信号”。留意家人异常变化:情绪持续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睡眠紊乱、行为孤僻暴躁等。发现信号后先温和沟通、给予支持,若情况持续超2周且自我调适无效,需要鼓励其寻求专业帮助。
针对长假后“身心疲惫、睡眠紊乱”等问题,程群建议:提前1~2天按工作日作息调整生物钟;恢复规律三餐,清淡饮食;每天安排20~30分钟轻度运动,帮助切换状态。
情绪调节可试“自我提问法”,如“我现在是什么情绪?”“情绪源于休息不足还是工作压力?”“当下能做的小事是什么?”避免焦虑内耗。此外,呼吸训练、绘画、写日记也能有效释放压力。
程群强调,若心理困扰持续超过1个月,或已影响正常生活,务必主动求助。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开通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提供免费咨询、疏导及危机干预服务,我市已接入该热线,由市精神病院心理援助专业团队接听。
出现这些情况可拨打热线:情绪长期低落焦虑、遭遇失业离婚等重大变故、陷入人际困境、难以适应生活变化、对自身心理状态存疑,或出现自杀自残想法时,更要立即求助。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精神免疫力’。”程群呼吁,希望公众重视心理健康,掌握科学方法,也期待全社会形成理解支持的氛围,让“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成为现实。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心理健康已成为公众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围绕今年“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主题,本报特邀市精神病院党支部书记、心理咨询及治疗专家程群,为公众解读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实用守护指南。
程群指出,心理健康并非“没有心理问题”,而是人在成长发展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完好状态,与生理健康共同构成健康的核心。其中,青少年(受学业、人际压力影响)、女性(因生理周期、家庭角色情绪波动大)、老年人(面临机能衰退、社交圈缩小)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需要重点关注。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是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判断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八大普适标准: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理想状态是实现这些维度的平衡。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均属“心理正常”,可通过心理咨询改善;精神疾病则是“心理异常”的生病状态,必须到专业医疗机构接受系统治疗。
1.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心理基础。规律生活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保持每天7~8个小时的睡眠,避免熬夜;饮食均衡,减少高油高糖食物,拒绝酗酒、吸烟解压;坚持适度运动,无论是跑步、瑜伽还是散步,都能促进大脑分泌“快乐递质”,调节情绪。
2.学会情绪管理,做情绪的“主人”。负面情绪并非敌人,压抑逃避才会引发问题。首先接纳情绪的存在,再探寻背后原因。缓解情绪可尝试“三步法”:深呼吸平复生理反应,用冥想、听音乐转移注意力,或向亲友倾诉释放压力,避免用指责、冷战处理情绪。
3.提升心理韧性,提升抗挫折能力。心理韧性是面对困境的“反弹力”。可通过培养积极认知(遇挫折多思考“能学到什么”)、掌握实用技能(时间管理、问题拆解)、搭建支持网络(维系亲友关系、敢于求助)三个方向提升,优质人际支持能大幅降低心理压力。
4.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守护心灵“港湾”。家庭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课堂”。家庭成员间要多尊重差异、多温和沟通(用“我觉得”代替指责)、多陪伴倾听,家长尤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共同活动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性格。
5.关注家人精神状态,及时发现“信号”。留意家人异常变化:情绪持续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睡眠紊乱、行为孤僻暴躁等。发现信号后先温和沟通、给予支持,若情况持续超2周且自我调适无效,需要鼓励其寻求专业帮助。
针对长假后“身心疲惫、睡眠紊乱”等问题,程群建议:提前1~2天按工作日作息调整生物钟;恢复规律三餐,清淡饮食;每天安排20~30分钟轻度运动,帮助切换状态。
情绪调节可试“自我提问法”,如“我现在是什么情绪?”“情绪源于休息不足还是工作压力?”“当下能做的小事是什么?”避免焦虑内耗。此外,呼吸训练、绘画、写日记也能有效释放压力。
程群强调,若心理困扰持续超过1个月,或已影响正常生活,务必主动求助。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开通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提供免费咨询、疏导及危机干预服务,我市已接入该热线,由市精神病院心理援助专业团队接听。
出现这些情况可拨打热线:情绪长期低落焦虑、三牛注册链接遭遇失业离婚等重大变故、陷入人际困境、难以适应生活变化、对自身心理状态存疑,或出现自杀自残想法时,更要立即求助。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精神免疫力’。”程群呼吁,希望公众重视心理健康,掌握科学方法,也期待全社会形成理解支持的氛围,让“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