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一位自称“养生大师”的主播口若悬河地讲述着养生秘诀,老人完成课后的答题,兴致勃勃地跟家人说:“看,我又领了3毛钱。”
半年前,任阿姨无意间在“朋友圈”推送中刷到一篇养生文章,很快就有“养生助理”加她好友并拉她进了一个养生群。群里每天听课打卡,正确回答问题后会返现0.3元到个人账户。
一开始,任阿姨的家人对其热衷于上课的行为并没有放在心上,但很快,家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熊胆粉、益生菌……
“熊胆粉要2000多元一盒,三牛平台注册包装非常简陋,包装盒上也缺少功效、配料等文字信息,看着像是‘三无’产品。家里人都觉得她上当了,但老人对主播深信不疑。”任阿姨的外孙女许女士无奈道,尽管在家人的三令五申下外婆之后没再买过养生产品,但还是每天定点守着看直播,且多次提出“老师说这东西管用”“想买这个东西”。
像任阿姨这样沉迷于网络养生局、花钱买课、疯狂记笔记、购买养生产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他们中有不少人认为“现在买课总比以后经常跑医院要花得少”。
许女士给记者展示了这样一张视频截图——“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国家级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名号众多的主讲人正在传授健脾、强肾、排毒功法。视频背景是养生课栏目“遇见中医”,左上角有某电视台标志。
“主讲人自称上过央视,但根本查不到相关节目;自称主治医师,但从来没提过是哪家医院的。”许女士说,年轻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老年人不容易分辨。
一些不法分子瞄准老年人群体,捏造“专家”身份,在短视频平台、私域直播中大肆宣讲养生知识,诱导老年人加入网络群聊,随后对入群者“洗脑”,宣称所售保健品“功效强”“用料稀罕”甚至能“防癌”等,诱导老年人花钱报课和购买保健品。而事实上,其所售保健品或是“三无”药品,或在其他平台低价就能买到。
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每日都在探讨解决家中老人沉迷养生直播间的问题,诸如如何与商家协商退款、如何申请直播平台介入、如何向12315投诉,乃至剖析此类骗局的话术和坑骗流程。
她发现,几乎所有年轻人在协助家中老人退款时都面临同一问题:老人对听课购买保健品一事始终执迷不悟。
30岁的遥远(化名)告诉记者,她此前曾伪装成有投资大健康意向的客户向提供养生视频和推流的人做咨询。
“对方说老年人的账号其实非常值钱,可能一个账号就值五六十,我还以为可能就值个两三块。尤其是老年人如果还有相关购买记录,那这个老年人账号可能是非常值钱的,他们会在那个系统里不停地给账号推新的课程。”
“我公公跟我讲,在直播间买的这个药是非常珍贵的,专家都说已经卖完了,然后他们把紧急销往日本的5000盒召回卖给中国人,说这怎么能卖给日本人呢?感觉很莫名其妙,但老人就会相信。”
伪装的“情感陪伴”是第一步,客服每天发红包、早晚慰问,目的在于一边“摸底”老人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一边让老人放松警惕,并产生情感依赖。
尽管推销人员的话术是“不强求购买”,但实际上长期不买会暗示:您领很多红包了,需要来看看我们产品,如果不买会被移除群聊。
同时,他们还精准戳中了老年人的健康焦虑。例如,有主播会不断强调“少生病,就是给子女少添麻烦”,老人们会逐渐加深这样的观念,如果本身就有基础疾病,他们感受会更强烈。
在推销中,骗子还往往配合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有的在直播中反复强调稀缺性,例如:“需要九九八十一天才能炼成,最后一批货,现在不买就再也买不到了。”有的甚至会利用“情绪冲突”,例如:“国内已经卖完了,但我们会紧急把销往国外的药召回,怎么能卖给外国人呢?”还有的通过“反向营销”话术强化信任,例如,主播故意当着镜头“训斥”助理:“别给老人推贵的,先让他们把身体调好!”
私域直播的封闭性也让骗局更难被老人的子女察觉。例如,部分私域直播会设置动态密码,每天需由推销者告知密码才能进入。
长此以往,老年人在社群和直播里感受到的陪伴和信任,会逐渐转化为对产品的盲从。
大妈认为,要想彻底斩断老人与坑老骗术之间的联系,权威媒体的曝光、社区科普和反诈宣传必不可少,更需要的是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作为儿女,与老人的沟通并非一时的“劝说”,更需要细水长流的陪伴,才能让养生保健课堂的话术无缝可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