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23日, 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分会主办的“2025老年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学术大会” 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200余位中国精神科医生、老年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心理工作者等多学科人员齐聚羊城,聚焦老年抑郁、认知障碍等热点议题,共商学科未来发展方向。
会议期间,《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正式发布,共识编委于欣教授、孙新宇教授、宁玉萍教授、王华丽教授、安翠霞教授、刘铁桥教授、吴东辉教授、廖峥娈教授、刘莎教授、王涛教授、张楠教授等共同参与了共识发布仪式。共识的发布将为老年期抑郁障碍的临床诊疗提供权威指导。三牛注册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亿,占总人口比例15.63%,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蓝皮书指出,我国有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6.2%达到中重度,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老年人中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老年期抑郁障碍的病因学、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流程及治疗干预策略与成人抑郁症不尽相同,给规范化诊疗带来挑战。为此,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学组专家在2017年首版共识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及德尔菲法调研,历时3年完成《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编写与发布。共识的发布标志着中国老年精神病学步入新阶段,为我国老年精神卫生服务的规范化与精细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框架。
共识编委、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孙新宇教授在接受《医师报》采访时介绍:“老年期抑郁障碍临床表现‘隐匿’,导致大部分患者被漏诊或误诊。这类患者是完全可以治疗并且能够治愈的,因此,我们亟需一份更具操作性、更贴合临床需求的指导共识,引导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的规范治疗。”
会上,孙新宇教授对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2025版共识在2017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重点修订了三方面内容:流行病学特征与风险因素;多维整体评估以及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神经调控治疗。
针对老年期抑郁障碍的治疗,孙新宇教授强调:“需要建立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治疗干预。对躯体疾病进行良好控制和日常生活调整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老年期抑郁障碍以安全、循证、有效为基本治疗原则,兼顾个体、综合、全程及经济性原则,可以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神经调控治疗等多种治疗措施实施规范治疗。
“老年人常共患多种慢性疾病,多药合用情况普遍,药物间相互作用风险显著增加”,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安翠霞教授在“关注老年抑郁的个体化治疗”主题报告中指出,共识详细列出了老年期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选择,并特别强调了用药安全原则,“共识建议尽量使用单一药物,且起始剂量应采用‘剂量滴定’的原则。”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服务迈入发展“新台阶”。面对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诊疗需求,构建优质高效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至关重要,已成为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正如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分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
在开幕式所言:“距上一版共识发布已近8年,目前有诸多重要临床依据可纳入新版共识,希望广大精神卫生工作者能借此共识发布契机,深入研究当前临床问题、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为下一版老年抑郁障碍治疗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支持。”
在此进程中,民族医药企业也展现出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据悉,康弘药业长期战略性聚焦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这一高壁垒、高需求领域,坚持药物研发创新,并融合传统中医药智慧,积极推动中国心身医学的进步。《医师报》注意到,在提升学术交流与诊疗规范化水平方面,产业力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至2024年间,康弘药业连续四年与本报及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等机构合作,开展抑郁症规范化诊疗推广项目,有效促进了临床诊疗观念的更新与基层服务能力提升。2025年,企业还参与 “晚晴论坛”中西医结合老年抑郁诊疗思维训练营等活动,支持《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传播与落地,为推动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化、实现“健康中国2030”相关目标提供支持。
展望未来,多学科协作、中西医结合与全程化管理将是老年精神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医疗机构、社区、家庭的协同努力,构建系统、连续的服务体系,能够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助力老年群体享有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